【标题】古瓷窑遗址:见证历史的辉煌
行走大汶河(三十)
【记者】泰安台 于嫣红 张桂友 杨超宁阳台 杨兴龙
##文稿:
##导语:建于唐朝、盛于明代的古瓷窑,历史上曾是陶瓷手工业生产的中心地区之一,在西磁窑、梧桐峪、沈家庄、小河西、北故城等九处古瓷窑,不管是制造陶瓷的窑具,还是烧制的瓷器造型生动,工艺精湛,在当时享有盛名。历史虽已远去,古瓷窑也不复存在,但从当前古瓷窑遗址残存的瓷器碎片上,我们还能感觉到当时瓷器生产、交易的盛况。
##现场主持:泰安台记者 宋雪
这里是汶水之滨的华丰镇古瓷窑遗址,据说从唐代到明清这里是一片窑厂,大约有三百六十多座瓷窑。
##采访:宁阳县华丰镇西磁窑村退休教师 赵传江
最兴旺的时候就是明朝,在这个时候,细瓷规模就已经发展到360多座窑,还要多。据古人传说,每一个窑上唱一天戏,得要一年才转过一圈来,才把整个窑转过来。
##采访:宁阳县华丰镇西磁窑村 孔广银
俺那个西瓷窑的长度,相当于这样东北方向大体有七八里的路,这个宽度也有千把米,基本上那里都是窑。
##解说:古磁窑遗址位于宁阳县城东35公里处,104国道以东,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窑址东西长1500米,南北长100米,始创于唐,盛于五代、宋、明朝空前繁荣,废于元。其中,宋代窑炉结构完整,为我国北方目前所知唯一一座椭圆形窑炉,世所罕见。
作为古瓷窑遗址的典型代表,站在西磁窑古瓷窑址内,瓷片、瓷具俯拾皆是,瓷片堆积2米以上。这里曾出土的古瓷器有窑具、生产、生活用具、各种釉彩人物像及多种动物玩具,造型生动、工艺精湛,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瓷工艺。
##现场:
记者:这是什么东西?
当地村民:这个东西他是一种烧古瓷的时候这么一个撑子,在窑底下把它撑起来,上边摞上碗,一摞摞一摞,这样把它烧完。它是一个碗撑子,撑底下的一种撑子。还有比这细的有比这粗的,它得分这碗的形状、大小,撑起来。再一个,有比较粗的,还有种细的,这是一种细的,细的呢,把茶碗、茶壶这些东西撑起来,装些小玩意儿,是这样的,它的历史得在一千多年。
##解说:当年如此繁盛的窑厂怎么会建在这里呢,据资料考证,除了依靠大汶河水运便利的条件外,生产瓷器的各种原料能就地取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
##采访:宁阳县华丰镇西磁窑村退休教师 赵传江
因为这里烧那些古瓷,这些原料得需要耐火料,所以在没开发之前,这里是一片耐火料一个岭,边边岭,这是一个,再一个它还需要一种釉质,边上的那个碗里面的那层釉质,光滑的那种釉质,这个釉质呢也得需要这种原料,他这个地方也出釉质,他有煤炭的这个地方呢,煤炭浅层上面有种渣滓,渣滓下面粘土,粘土里边出一种釉质,就来抹碗里边外边这层光滑,所以当时古人们在这里建了这个窑。
##解说:赵传江介绍说,到了清朝末年,好挖的地方,好用的地方原料都已经用完了,出釉质的原料也基本挖完,所以就慢慢荒废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各种时期对窑址不同程度的挖掘,就只剩下现在的瓷器碎片了。
评论